為什么溫度誤差使用K不用°C?
通常,紅外測溫儀和紅外熱像儀中,測溫誤差和NETED中有0.1K、0.2K、0.5K、1K、2K的描述,比如:
德國DIAS紅外公司的10系列紅外測溫儀(參見黃色方框中的字):
再比如德國DIAS的中波紅外熱像儀(參見黃色方框中的字):
這個K代表什么?0.2K代表什么?
首先要說明,這個K是開爾文溫度的K,也就是開式度,是絕對溫標。°C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攝氏度。
通常我們所說的1°C = 273.15K 或者說 1K = -273.15°C,這2個等式是錯誤的,實際準確的寫法是:
0K = -273.15°C 或者說
開式度K = 攝氏度°C + 273.15。
但一定要記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每變化1K就相當于變化1°C,只是計算起點不同而已。
這就明確了,在變化或間隔或差異或誤差中,0.2K=0.2°C,0.5K=0.5°C,1K=1°C......
既然如此,那在誤差或NETD中直接寫0.2°C或1°C不就可以了嗎?為什么要寫0.2K或1K呢?
因為這是物理學家長期養成的習慣。
另外,攝氏度°C只是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度量衡大會上才正式成為溫度單位的,也就是溫度單位的后來者。
很多上過大學、上過研究生、上過博士的人都知道,考試中,如果溫度誤差、重復誤差中不寫K、寫了°C,那么老師、教授一定說題目答錯了,要扣分的。
在誤差、噪聲、誤差表述方面,雖然可以用°C來替代K,但是幾乎大部分公司或研究所、高校還是喜歡采用K,而不是°C。雖然沒有什么不同,雖然也有單位開始寫°C了。
歡迎關注DIAS微信公眾號KingDIAS
如需了解更多紅外產品及應用,
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KingDIAS,
或掃一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