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星隕落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8年)農歷十二月七日,六十歲的戚繼光突然發病,病急且重,很快進入昏迷狀態,十二月八日便離開了人世,這一天也是中國人傳統的臘八節... ...
一代將星隕落,但戚繼光為明帝國留下了他用畢生精力操練的軍隊和練兵的紀要,戚繼光在任時,曾經有將全國的百萬明軍由他重新輪訓的設想,沒有被朝廷批準,再次上書請求將九邊的數十萬邊防軍輪訓,再次遭拒,最終戚繼光只是訓練了千里邊防上的數千名中下級軍官,戚繼光寄希望于這些受訓過的軍官能起到類似教導隊樣的作用,在基層軍隊里貫徹他的訓練作戰思想,作用也的確起到了,無論是從東南抗倭時就跟隨他,還是鎮守薊北邊防時跟隨他的一批軍官,后來都成為了萬歷年間明軍的棟梁。他訓練過的軍隊更是如此,在萬歷三大征中,都是在相持不下,或者明軍連敗的頹勢中,只要浙兵一到,戰場形式立刻改觀,浙兵也往往是第一個直搗敵人巢穴的部隊----南兵或者浙兵是史書上對民間所謂戚家軍的稱呼,戚家軍是民間百姓對這支部隊的愛稱,但它不是戚家軍的私兵,它屬于朝廷的募兵,一般以兵源來自的地域稱呼。
在公元1592年的K日援朝戰爭中,原浙江兵為主的老戚家軍和被戚繼光整訓過薊遼軍,成為了這場戰爭中明軍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復平壤,都是浙兵部隊第一個攻上日軍陣地,攻打平壤時,年過花甲的戚家軍老將吳惟忠左肋中彈,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揮,倭寇時代就對戚家軍膽寒的日軍,在平壤大戰中更是被嚇破了膽,收復漢城時,浙兵先頭部隊千余人馬,剛到漢城城下,數萬日軍竟緊閉城門不敢出戰。朝鮮的史書上處處可見對浙兵的贊譽。
2、薩爾滸的悲劇
公元1618年,女真酋長、身為明朝二品龍虎將軍的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在撫順邊將漢奸李永芳的協助下連克撫順、清河等城,殲滅進剿的遼東總兵張承蔭部,明廷舉朝震動。萬歷帝征調全國的精銳部隊和身經百戰的總兵趕赴遼東,打算直搗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畢其功于一役。調集的部隊基本是援朝戰爭的翻版,總兵也大多是參加過三大征尤其是援朝戰爭的將領,但問題是自戚繼光之后,明朝不乏直接帶兵的總兵,但始終缺少統帥級的人物,這次進剿的統帥是已經退休的文官出身的---楊鎬,整個朝廷中提調統帥過數路大軍10萬以上人馬的最高官員只有他了,楊鎬在援朝戰爭中的表現可謂毀譽參半,一方面在中日和談時,他用了各種計策離間擾亂了日軍,但在指揮蔚山戰役時遭到大敗。大敗的悲劇很快又一次在楊鎬的手里上演了,10萬明軍兵分四路,杜松率領主力3萬人馬從東路進兵主攻,李如柏南路吸引敵主力,馬林從北路側擊,川軍老將劉綎從東路攻敵側后,但是劉綎與楊鎬在朝鮮戰場結下過梁子,楊鎬將各地的募兵、客兵和配合作戰的朝鮮軍,這些最弱又不好指揮的部隊全給了劉綎,劉綎并不以為然,他在等地方部隊中最強的兩支部隊的到達----他們是川東女將秦良玉的白桿兵和戚繼光侄子戚金率領的浙兵。但楊鎬連續催促劉綎進兵,劉綎已經預測到了失敗的結局,但他還是說“俺亦受國厚恩,以死自許”,毅然率領這隊弱旅提前進兵,在這支部隊里先到達的一部分浙兵成為了主力先鋒。
努爾哈赤正確判斷出明軍的主攻方向,采用漢奸李永芳的“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集中兵力發揚后金軍騎兵機動的特長和連續作戰的能力,先在薩爾滸殲滅了明軍主力杜松部,后在尚崖間殲滅軍事理論家馬林所率的北路明軍,明軍的正規精銳部隊基本全軍覆沒,此時南路的李如柏離赫圖阿拉最近,李家在遼東駐守兩代,對遼東地形最為熟悉,可是李如柏畏首畏尾進兵緩慢,努爾哈赤看出了他的怯戰,完全不理會他,回師向東全力對付東路劉綎部。劉綎軍一路上沒有遇到強敵,復雜的地形是最大的敵人,作為前鋒得浙兵連拔營寨據點、開路搭橋,逼近赫圖阿拉,但可怕的是,此時劉綎對杜松馬林兩路的敗亡完全不知情。在努爾哈赤利用杜松投降親兵和繳獲的號炮的引導下,劉綎進入了地形狹窄阿布達里崗,熟知明軍的努爾哈赤知道這支軍隊里最強的浙兵善于擺鴛鴦陣隊形,一旦結陣就會給對手造成大的傷亡,果然明軍在這個只能單人單馬走的山路上遭到了埋伏在高處的后金軍的伏擊,迎面而來假扮成杜松部明軍的后金軍,讓前鋒的浙兵放松了警惕,狹窄的地形又無法施展,該部浙兵經過奮戰與他們的主帥劉綎全部戰死。
3、誓死援沈
薩爾滸一戰后,開原、鐵嶺也相繼失守。明軍精銳盡失轉為守勢。任遼東經略熊廷弼,以筑堡、軍屯的堅守戰略抑制了后金軍的攻勢,但天啟帝即位后,便以其不進兵收復失地為由,罷免熊廷弼。又由一個不懂兵的文官袁應泰經略遼東。袁應泰打算再此征調10萬大軍進剿,各方準備還沒有眉目,后金先發制人進攻沈陽,拉開了明清遼沈戰役的大幕。八旗軍直撲遼東重鎮沈陽,沈陽城高池深,糧秣軍器充足,如果堅守至少能到堅持到遼陽援軍的到來。
此時一支明軍已經在趕赴沈陽增援了,這就是川浙軍團。當五天五夜的薩爾滸大戰落下帷幕時,,劉綎一直盼望的川浙軍團趕到了戰場,但一切為時已晚,此后這支部隊被作為一直機動部隊駐扎在遼陽城外,部隊的主帥是年近七旬的老將陳策,川兵帶隊的指揮官是總兵陳策,川兵中最強悍的當屬土家族女將秦良玉的石柱白桿兵,這次出援沈陽秦良玉沒有去,白桿兵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領,浙兵的帶隊指揮官是副將戚金。
川浙軍團雖然都是步兵,但兩支軍隊相同嚴整的軍紀和求戰求勝之心,使他們僅用一天的時間便神速的趕到了沈陽城不遠的渾河邊,但還是來晚了。號稱固若金湯的沈陽僅僅守一天便被攻破。沈陽守將何世賢、尤世忠都是身經百戰的勇猛之士,但他們不顧敵情,因怒出城與敵接戰,中了后金軍的埋伏,雙雙戰死,主帥一死城中無首,而新任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婦人之仁收留的上萬蒙古饑民,成為了后金軍的內應,斬關落橋讓后金軍攻入沈陽。
急行軍而來的川浙軍的救援化為了泡影,部隊在渾河南岸停了下來,幾位將領研究下一步的行動,周敦吉、秦民屏等幾位年輕的將領激憤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堅決請戰。軍事會議上陳策、童仲揆兩位總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終卻做出了主動進攻的部署。這支不足萬人的隊伍,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周敦吉、秦民屏率領3000余人從渾河浮橋過河,在河北岸扎營迎敵,部隊主力在南岸結陣駐扎,浮橋上手持白桿長槍的川兵向北岸魚貫而去,幾個時辰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將永遠長眠在渾河北岸。渾河南岸,戚金按照戚繼光和俞大猷兩位前輩軍事家留下的軍事操典,指揮士兵迅速擺開明軍著名的車陣,一場血戰即將打響…. ….
4、戚金家世
這里不得不說一說戚金。明史里沒有他的傳記,只能從別人的傳記里和戚家家族的記載中尋找他的事跡,他是戚繼光的侄子,史書上對他最高的評價是“練兵頗有(伯)父風”,說到這,很多人不禁要問,戚繼光的親生兒子呢?難道真的如流傳很廣的傳說和地方戲中所說的“戚繼光斬子”里說的那樣,戚繼光將違令出戰失利的兒子軍法從事了么?不然,這是發生在戚繼光東南沿海抗倭時期的事情,而此時戚繼光的第一個兒子還未出生,那么這個被斬首的兒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只有一個,這是他的軍中義子。古代的軍隊常常要靠私恩維系,同齡人、同僚之間一般學桃園結義,而上下級和兩輩人則往往是拜干親,這種習氣一直持續到1949年前的國M黨軍隊。對義子都不留情,也足見戚繼光治軍的嚴整。戚家的晚輩只有戚金從年少時就作為親兵跟隨伯父戎馬倥傯,他耳濡目染了伯父訓練指揮,基本上算是戚繼光正牌傳人,后來戚金跟隨伯父又去了薊北戍邊擊蒙古,并長期擔任浙軍的作訓主官,以后又隨浙軍入朝與日軍作戰,收復平壤時,戚金身先士卒第一個攻上城墻,因戰功做到了副總兵。回國后,做了一段時間江南吳淞總兵,因病辭職回鄉。但是他沒有回登州。而是去了先祖居住的安徽定遠,他的這一脈被稱為戚家定遠派。
戚家的先祖戚祥以十幾歲的年紀,在家鄉安徽定遠參加了元末的紅巾軍大起義,成為了郭子興和朱元璋的革M隊伍里的一名戰士,在近三十年的征戰中屢立戰功,官至應天衛六品百戶,此時明朝的統一大業即將完成,元朝的勢力被驅逐回了草原,而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還有一支強勁的元朝蒙古邊防軍,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軍集中了精銳挺進大西南對元朝展開最后一戰,在云貴高原的紅土地上,在滇池湖畔,戰斗進行的極為慘烈,統率數千軍馬的戚祥也身先士卒,當一支利箭射穿了他的胸膛,使他轟然倒下時,他為家族帶來了榮耀,也為王朝鑄就了脊梁。明朝廷追念他的功績,授其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戚斌背負著父輩用生命換來的榮華,帶著沉重感上任了。這種沉重感也成為了家族傳統,使這個家族沒有像紅樓夢里的賈家那樣沉淪成紈绔。朱元璋也沒有想到,他僅用了一個不大的世襲官職,就使一個勇武的家族忠心耿耿了有明一代,并使王朝懦弱的繼任者們有了一個可依靠的國之干城。
戚繼光是中年得子,他的兒子基本沒有受到過他軍事上的教誨,戚金則成了戚家勇武的繼承人,但戚繼光的親子作為長子一脈,蔭承了家族的封號爵位。而戚金辭官后,解甲歸田隱居鄉里,當遼東邊事甫起,戚金便向朝廷主動請纓,重新用伯父的整訓方法組織起一支戚家軍。
5、血戰北岸
回到渾河戰場。此時,沈陽城下的后金軍吃驚的看到一隊武器裝束奇特的明軍步兵向他們迎面沖鋒,努爾哈赤并沒有輕敵,立刻派出了兇悍的正白旗部迎戰,由于在以往與明軍的野戰中都是一邊倒的屠殺,正白旗軍并沒有將這一隊明軍放在眼里,但兩軍一接觸,后金的騎兵就被白桿川兵的長槍戳的人仰馬翻,并且一旦落馬,川兵便拔出腰刀亂砍,很快正白旗就敗下陣來,努爾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親自掌握的正黃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樣的敗績,兩輪攻擊竟使后金軍傷亡了兩千多人。努爾哈赤一籌莫展時,漢奸李永芳稟報說他已經用重金收買了幾名被俘的沈陽城明軍的炮手,從沈陽城頭發炮完全可以覆蓋整個白桿兵的陣地,正當白桿兵列隊準備迎戰八旗兵的新一輪進攻時,沈陽城上的炮彈落在了他們的隊伍里,后金軍隊一擁而上,終于沖垮了這只勇猛的川兵,川兵將領周敦吉、秦民屏戰死,只有少數人沖過了浮橋回到了浙兵的渾河南岸大營。
至今的軍史研究者無一不在詬病陳策等人不及時撤退,反而輕任下級的自殺式怒戰,以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錯誤的渾河分兵戰術安排,而將它與明軍一貫的分兵必敗的痼疾相提并論。其實不然,這只明軍實際上已經無法撤退了,后金軍攻沈陽輕易得手,并不需要休整,馬上就能做再次攻擊,加上其騎兵的機動性,如果這支明軍撤退立刻就會變成大潰敗,他們只能停下來與敵打著一仗,同時陳策他們知道,在他們之后還有三位總兵率領3萬明軍援沈,堅持到他們到來,或者堅持到天黑,趁夜幕的掩護向后續部隊靠攏才有生的希望。
同時,敵人的進攻隨時可以展開,而明軍尤其是以火器見長的浙兵設置防御陣地尚需時間,面前的渾河卻又不是能阻擋敵人天塹,因此必須派出一支人馬主動出擊,為主力布置車陣和構筑工事爭取時間,陳策肯定向過河的部隊下達過,一旦南岸陣地鞏固立即撤回的命令。而從過河的白桿兵的戰績上看,他們應當能過完成北岸滯敵的任務。但是,戰場形勢無法預料,給他們致命一擊的不是后金軍,而是他們曾一心救援的沈陽同袍。
6、渾河落日
渾河南岸,浙兵車陣已經構筑完成,車陣是戚繼光、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韃靼時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對付騎兵的行之有效的戰法,戰車在行軍時可以裝載糧草、兵械、軍火,駐扎時可圍起做營寨,防御時車圍成環形防御陣地,將火炮架在車上,同時士兵以車為掩體,釋放火銃火炮,在與蒙古和日本作戰時,車陣都發揮過重大作用。此時,明軍擺開車陣,沉著應戰。
后金軍渡過渾河,從四面圍了上來。并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從左翼發起進攻,騎兵沖擊到300步時,明軍浙兵的大口徑佛郎機火炮首先開火,一個排炮齊射轟亂了后金軍的進攻隊形,沖擊到200步,車陣內***齊發,后金軍?**銼某寤髁妥隕淼男綴罰絳寤韉?00步內,同時開始在馬上彎弓射箭,但這100步內正是明軍輕火器的火力范圍,明軍的火銃、火箭、小口徑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齊射,后金兵紛紛落馬,而且后金兵發現以往總結出來的明軍火器“臨敵不過三發”,三發子彈之后軍陣就被沖破的經驗在這支明軍身上不靈了,車陣后邊三列明軍士兵有節奏的此起彼伏,使他們的射擊總不間斷,這正是戚家軍訓練有素的火銃三疊陣,但還是有兇猛的后金軍騎兵,突破火力網沖擊到了車陣前,此時明軍中馬上沖出手持戚家軍特種兵器--鐵狼筅的士兵將其刺倒,兩輪進攻之后,后金兵墜馬傷亡者達三千多人,努爾哈赤立刻變陣,將攻城用的防御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車推了出來,東北地區寬厚堅硬的松木板做成的楯車,能阻擋明軍的輕火器射擊,后金兵改騎兵為步兵貓著腰跟在楯車后面,進到200步內,明軍車陣突然閃開一角,用拉車的挽馬組成的騎兵隊沖了出來,又將后金的步兵一頓砍殺。
正當浙兵有條不紊的與敵周旋之時,后援的明軍在朱萬良、李秉誠等幾位總兵的率領下開進到離沈陽十幾里的白塔鋪一帶,而且其前鋒成功的擊退了后金的二百名斥候騎兵,這樣浙兵軍團忽現一線生機。但是這支明軍卻停下來觀望戰局,努爾哈赤抓住明軍怯戰的戰機,派出皇太極向明后續援軍發起主動攻擊,皇太極軍僅有數千人,卻將3萬明軍打退數十里,這樣后金軍便一心一意全力準備殲滅這支失去后援和退路的明軍浙兵。努爾哈赤下了死命令讓八旗輪番飽和攻擊,后金軍隊的這種死攻在棄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明軍彈盡矢絕,車陣終于被打破。后金軍突入車陣之后,浙兵立刻以哨為單位組成鴛鴦陣,與敵展開慘烈的肉搏,每個隊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護配合與敵鏖戰,特別是浙兵使用由兇猛的日本刀改進而來的戚家刀,揮舞之處后金兵無不血肉橫飛,但終因寡不敵眾和連續兩天的急行軍以及激烈戰斗造成體力不支,浙兵不斷的倒下,總兵陳策斬殺了十幾個敵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此時總兵童仲揆想趁亂撤離戰場,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馬說:“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殺入戰場,戰至傍晚,僅存的幾十名浙兵戰士將戚金、童仲揆圍在當中,他們的鴛鴦陣式依然不亂。讓我們想一下戚家軍這悲壯的最后一幕吧,殘陽即將落下,最后的余暉將天地與渾河映成一片血色。后金兵四面圍定,但善于近戰的他們已經失去了與這僅存的明軍做最后肉搏的勇氣,萬箭齊發… …
7、仁武千秋
川浙軍團以犧牲近萬人的同時,也使八旗兵付出了傷亡上萬人的代價。無論是明朝的實錄還是清朝修的明史中,無一不對渾河血戰中川浙軍團的勇敢大加贊譽,稱此一戰為“凜凜有生氣”“時咸壯之”、“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只有很少數先期突圍和遼陽留守的浙兵幸存,明廷派員來撫慰勞軍,問這些浙兵有什么需要和封賞,這些浙兵竟然流著淚說,不要賞賜,請把他們編入其他部隊,他們要給戚金等主將報仇。朝廷大員們都不得不唏噓贊嘆說,這些普通的士兵竟都有國士之風。在不久之后的遼陽之戰中,這些戰士亦全部戰死。
精于研究戚繼光戰法的登萊總兵張可大,后來雖有心重建浙兵,但他和他剛成立的數百人浙兵部隊最終覆沒于孔有德之叛中。后來,浙兵的主要征召地--義烏、寧波的縣令上書,說國家連年征戰,因浙兵善戰,不斷地被征召和傷亡,此地的男丁已經十去七八,崇禎皇帝終于開恩,不再從這些地區招兵。自此,浙兵、戚家軍、以及與他們有關的鴛鴦陣、狼筅等等一切,全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明朝愚蠢的統治者和士大夫們,并不知道不是因為浙兵善戰,是戚繼光的紀律、練兵與戰術將這些身材并不強壯的浙江人訓練成了勇武者,戚繼光用自己畢生的經驗與心血寫成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就是給后人留下的軍事寶典,他知道帝國的軍隊一直由不知兵的文官掌管,但只要按照這兩本將訓練、行軍、作戰的方法寫的無微不至的書行事,至少不會盲人瞎馬。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有此兩本教科書般的軍事著作之后,再配以《孫子兵法》等謀略書籍,文人掌兵基本可以成為現實。
明亡清興,清朝統治者對戚繼光的著作雖然沒有列為J書,但基本上不推崇不出版,但民間卻將戚繼光著作中實用性強的“軍體拳”發揚光大,洪拳、南拳、太極拳中都可以見到戚家軍拳的影子,戚家刀更是以苗刀之名流傳下來,在近代與日本人的作戰中繼續斬殺著倭寇的首級。當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人因為很少遇到海上來的敵人,不知所措中想起了前朝名將戚繼光層打敗過海上來的倭寇,為了學習這僅有的經驗,戚繼光的著作再次大行其道。而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清廷無能征之兵,允許漢族文臣招募私兵民團,毫無軍事經驗的曾國藩完全照搬戚繼光的著作,竟然就訓練出來一支能橫行一時湘軍,慈禧太后曾很吃驚地說,幾個漢人文官憑著幾本書竟然就能打仗。
到了近代,教師出身的MZD最初的的軍事思想同樣師承戚繼光,他以揚棄的方法繼承發展了戚繼光的兵法,尤其是發揚光大了戚繼光兵法核心內容的以紀律維系軍隊,對百姓秋毫無犯,在軍隊中建立一種統一的道德和信仰思想,戚繼光夢想中最高境界軍隊所擁有的道德高尚、兇猛頑強、紀律嚴明、裝備精良,也都繼續被當代的中國軍隊所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