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之后的戚家軍到底發生了什么?
《繡春刀2》是一部精彩的歷史武打電影,劇中主角沈煉雖然武功卓絕,又在國家安全機關任職,其實也不過是個修羅場中苦苦掙扎的小人物而已。和其他人所不同的是,他不過堅守住了那一點點惻隱之心。
在這部電影里,對歷史的刻畫和想象也非常精彩,雖然往往只是點綴在武打戲間的只言片語,但透露出的東西卻值得深究。
例如電影的第一個場景:薩爾滸之戰的幸存者 沈煉與陸文昭在慘淡的夕陽下看著尸橫遍野的戰場,陸文昭悲涼的說了一句:
“幾萬條人命,說沒就沒了。要想不這么死,就換一種活法。”
從后面的劇情來看,無論陸文昭還是他的師妹丁白纓,實際都是戚家刀傳人---也就是戚繼光一手創制的戚家軍余脈。這部電影的重要武打戲,甚至可以說就是“繡春刀和戚家刀”這明朝最有名的兩種武器的對戰。
如果對電影中的劇情安排較真一點,想深刻一點,那么我們必須得問:
薩爾滸之戰后,幸存者陸文昭為何要說 “換一種活法”?
一向是忠勇報國,軍紀極佳,明朝對外戰爭的利刃---戚家軍,為何要刀口向內,參與這樣一段實際是“善惡不分是非不明”的政治陰謀中?
當帶著這些疑問翻開記載戚家軍的歷史的文獻后,我深深感覺的是:真是黑暗啊-----真實的歷史也許比電影中更黑暗。
1595年,明朝北方九大邊鎮(類似今天的軍區) 薊鎮發生了一件事,在歷史上很不起眼。
這一年正是萬歷朝鮮戰爭的第三年,由于前線戰事趨緩,明軍將第一階段在入朝的部分士兵調回國內,駐扎在山海關,石門等地。他們的人數約3700人。
這支部隊被稱為“南兵”,都是從義烏,處州等地招募,按戚繼光兵法訓練和作戰的軍隊。主將是跟隨戚繼光數十年的老將吳惟忠,也就是說這是不折不扣的戚家軍。
戚家軍在朝鮮的表現非常出色,在平壤戰役中他們奮勇登先,連吳惟忠本人都被鳥銃射穿肚腸,但戚家軍還是第一批登上了城墻,一天一夜就拿下了被日軍占領了多日的平壤城。
按說遠赴異國,定一國之都的功勞可以載入史冊,但等候他們的卻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新任的上司 薊鎮總兵官王保,把他們叫到演武場上,
戚家軍發現自己被已經武裝好的友軍包圍,屠殺,最終死亡人數最有根據的說法是1700人。
然后他們被冠以兵變的罪名,草草上報了事,雖然有熱血御史為之鳴不平,但是在當時兵部尚書石星的擔保下,總兵王保不但無罪,甚至還因“平等變難”得賞。史稱“萬歷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戚家軍被冠以的罪名之一是趁亂搶劫殺戮附近的商戶居民,但我們看看朝鮮君臣對這支部隊的評價“功最廉操”,“一路皆立碑頌之”來看,這支部隊軍紀極佳,在朝鮮時是少有的不搶劫不擾民的軍隊,朝鮮當年所立碑到兩百年后還看得見。
在國外戰區尚且如此,到國內反而會搶劫商戶殺戮自己人民?明顯不合理。
那原因是什么呢?他們因何被殺戮?為什么在日軍的火繩槍下他們不過犧牲數百,回國后反而倒在友軍刀下?
戚家軍是一支高薪酬的職業士兵。
雖然戚家軍很強調愛國保民教育,但士兵們確確實實是為了高報酬而來,戚繼光也并不諱言這一點,他只是教育士兵們:養貓是為了抓老鼠,養狗是為了看家,你拿著朝廷和百姓的銀子,出力殺賊乃是本分。
在朝鮮期間他們更是雙餉待遇,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達到約43兩,遠遠超過國內一般水平。更何況在平壤之戰中,明軍李如松曾經許諾:先登上城墻的賞賜300兩。
但平壤之戰過了接近2年了,不但先登賞銀沒有兌現,連應該拿的雙餉也有拖欠!(當時冒死和他們一起登城的吳惟忠副總兵得了個可笑的20兩賞銀。)忍無可忍的士兵們鼓噪著要討個說法,這樣本來就和他們有宿怨的北軍軍官們就趁機發難,用兵變的名義殺人,從而為大明節省了這筆費用。(上述具體情況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楊海英博士的《萬歷二十三年薊州兵變管窺》)
一個袁崇煥之死被人記了數百年,到今天還是網絡熱點,因為他是文官。那1700名欠餉士兵之死的事情卻傳不了一年,甚至明史里也覺得沒必要專門記錄。只是在某些奏章里有記載,本來對邊塞從軍應募踴躍的浙江兵,在這件事后逐漸減少。
上千的人命,就這么沒了,和薩爾滸之戰后的幾萬條人命一樣。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會不會想換一種活法?比如像陸文昭那樣攀援權貴做政治投機是一種活法,像后來的關寧軍那樣留起辮子開始向原本該保護的人開刀也是一種活法,活法還有很多很多。
可他們是戚家軍,至少在歷史記載上來看,哪怕是到最后。他們也沒有改變。
歷史上戚家軍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天啟元年(1621年),即電影中主要劇情發生的6年前。
沈陽 渾河邊
明軍與八旗軍展開了殊死搏斗。由川兵與浙軍組成的這支明軍部隊合計人數不到萬人,且以步兵為主。
三千浙軍由戚繼光的同族宗親-戚金率領,雖然他曾經因英勇和治軍廉潔(朝鮮人驚奇的發現這些人居然不吃空餉)在朝鮮被一致稱贊,但他這一輩子官職最多只做到副總兵。
地形:曠野無遮蔽
戰備:明軍遠道而來,而對方在沈陽城以逸代勞,背城而戰。
軍隊規模:明軍合計不到萬人,對方最低的估計是“數萬”。
兵種及裝備優勢:無論戚家軍和川兵都是步兵。而對方有步兵,騎兵,甚至還能用沈陽城上的大炮居高臨下射擊明軍軍陣。
雖然結局早已注定,但不到萬人的明軍 仍然讓占據了一切優勢的八旗付出了“死傷亦相當”的代價。
在戚家軍的最后時刻,戚金下馬拉住本來準備騎馬逃走的上級童仲揆,
“您去哪里?這就是我們死的地方!”
(.......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仲揆與戚金、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并死焉)
本文參考資料:
萬歷二十三年薊州兵變管窺-楊海英
_義烏兵與長城覓蹤_吳潮海
述明代戍衛長城之南兵_辛德勇
戚金生平考述-朱永濤
文|紅楓 《閉家鎖的紅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