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木石圖》, 真假難辨 , 落拍價4.1億RMB(4.36港幣)
佳士得香港2018秋拍“不凡——宋代美學一千年”專場中,備受關注的北宋文豪蘇軾珍稀名跡《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為4.636億港元,折合人民幣4.1億元。
這件作品并沒有蘇軾名款,但后有米芾題跋。《木石圖》為水墨紙本手卷,畫心長半米,描繪一株枯木,莊嚴屹立于形狀怪異的石頭旁,后人形容有魚龍起伏之勢。全卷連裱共有五米多長,后附有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等人題跋。
據說,蘇軾本來將手卷贈予潤州(即現今鎮江)的馮尊師,馮尊師遂邀請劉良佐(11世紀)和米芾為作品題跋,士大夫俞希魯(1278-1368年)及郭淐(1563-1622年)其后再為作品加上了兩段題跋。
從裝裱方式和畫作天地部分的幼細藍線來看,目前所見的作品是明朝時裝裱的。
整幅手卷上共見鑒藏印41枚,分別來自南宋、元明的收藏家。
1937年,作品流傳至北京書畫商及古董商白堅夫手中,其妻為日本人。著名書畫鑒定家張蔥玉曾出9000大洋購買但未得,后作品被帶到日本,被日本關西紡織業巨頭、著名收藏家阿部房次郎爽籟館珍藏。
此前,來自徐邦達、傅熹年、楊仁愷、薛永年、周積寅等學界先進的書籍與論考,透過日本珂羅版作出的評定,均認同《木石圖》為蘇軾唯一的親筆繪畫。
佳士得專家認為,這件作品應該創作于1071到1101年間,也就是蘇軾35歲之后。蘇軾中年之后仕途坎坷,數度被貶,甚至被捕入獄。在佳士得專家看來,他對枯木怪石情有獨鐘,在中國傳統寓意中,枯木有絕處逢生的寓意,如蘇軾身處的境況——雖艱辛而依然茁壯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