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牙齒可自動修復
牛逼!大熊貓的牙齒可以自動修復!
熊貓是動物界中牙尖齒利的典型代表,其99%的食物是竹子,堅固強悍的牙齒是大熊貓啃食竹子的利器。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博士劉增乾帶領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大熊貓牙釉質能夠在發生變形與損傷后在微納米尺度進行顯著的自動回復。相關研究成果先后發表于2019年1月11日、2018年9月28日的《生物材料學報》和2018年6月5日的《先進材料》。
呆萌可愛的大熊貓,曾是食肉動物,經長期進化后才成為“素食者”。表面寬闊和鋒利堅固的牙齒可以碾壓磨碎竹子成為其胃囊之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劉增乾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大熊貓牙齒能夠實現自修復,這為新型仿生材料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并在人牙匹配型仿生復合義齒材料、高強高導電接觸材料等方面研究取得新進展。
牙齒,是動物天生的進攻防衛武器和咀嚼食物助消化的工具,也是仿生材料的重點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大熊貓牙齒能夠實現自修復,主要得益于其牙釉質具有高密度富含有機質的礦物質縫隙和巧妙的組織結構。
據劉增乾介紹,大熊貓牙齒的礦物質像樹木一樣垂直緊密地排列,從而形成牙釉質的“堅固森林”,而有機質則填充在“礦物質樹”之間微小的縫隙中,牙釉質的變形、損傷與自動回復,微觀上都是通過這種微小的縫隙實現。
據介紹,熊貓牙釉質界面中的天然有機質,在水合條件下會發生溶脹,進而發生高分子鏈柔性提高、玻璃化轉變溫度降低等轉變現象,從而實現牙釉質的自修復,而熊貓唾液中的水分子能夠對自修復效應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新型材料組織結構取向梯度的概念與設計原則,即通過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與所受外力之間的取向關系,實現材料抗拉又抗壓,從而提高材料整體的力學性能。
此外,該研究組還闡明了熊貓牙齒的主要種類、形式以及組織結構特征,從材料科學與力學角度揭示出其同步實現進攻與防護效果的性能優化機理,從而提煉出共性的仿生材料設計原則。
談及這項發現,劉增乾表示主要得益于大熊貓牙釉質高密度的富含有機質的微觀界面和巧妙的組織結構設計,即組成牙釉質的無機礦物單元在微納米尺度均沿咬合方向規則排列,而礦物之間的界面以天然有機質填充。牙釉質的變形、損傷與自動回復微觀上都是以界面為媒介實現的,水分子能夠對自修復效應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歸因于牙釉質界面中的天然有機質在水合條件下會發生溶脹、高分子鏈柔性提高、玻璃化轉變溫度降低等轉變。
劉增乾研究團隊在系統闡明天然生物材料梯度設計的形式、原則及其起到的作用與機制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材料組織結構取向梯度的概念與設計原則,闡明了梯度結構取向與再取向對力學性能的優化機理,并且提煉了改善材料力學性能的仿生設計新思路,即通過控制微觀組織結構取向實現材料的局域剛度、強度與韌性的優化分布與相互匹配,從而提高材料整體的力學性能。
同時,該研究組首次發現,材料在加載過程中發生的組織結構再取向不僅可以提高其變形能力,更能夠為實現綜合力學性能的改善提供有效的途徑。通過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與所受外力之間的取向關系,材料在拉伸條件下的剛度和強度逐步提高,同時裂紋擴展路徑逐漸偏離最大正應力方向,因而斷裂韌性得以同步增強;而在壓縮條件下,材料的力學穩定性與劈裂韌性也表現出同步增大的趨勢。因此,材料可以利用有限的變形實現其剛度、強度、穩定性與斷裂韌性的全面提升,而這些性能本身則往往體現出相互制約的關系。
此外,針對自然界長期“軍備競賽”形成的主要用作武器的天然生物材料,該研究組還闡明了其主要的種類、形式與組織結構特征,從材料科學與力學角度揭示了其同步實現進攻與防護效果的性能優化機理,并提煉了共性的仿生材料設計原則,包括從宏觀外形與尺寸到微納米組織結構的多尺度設計、與局部應力狀態相匹配的空間梯度設計、自適應與自修復功能設計,以及配套與支撐系統設計等。
目前,該研究組正致力于利用上述原則設計研發新型的仿生材料,并且在人牙匹配型仿生復合義齒材料、高強高導電接觸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有望顯著提升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效果,更好地滿足實際應用需求。